从互联网公司到新实体经济,墨迹天气是怎样进化为气象企业?
2019-03-21 11:22:34
  • 0
  • 0
  • 1
  • 0

墨迹天气从一家普通的互联网公司如何变为气象企业的历程,在整个互联网领域,也颇具借鉴性。

金犁:墨迹天气已经成功进化成一家人工智能驱动的气象企业

像中国举办的其他盛会一样,每年两会,“气象”都会成为一个各方重点关注的词汇,这不但在表现在代表的相关提案上,表现在环保部发言人对蓝天战略进展情况的公布上,也表现在具体措施上:比如每年这个时段,气象部门都要提前筹划部署,与中办、国办、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强化沟通,提前组织筹备天气气候趋势等决策材料,按时启动全国两会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已是众所周知。但在传统认知中,研究气象的机构还大都是居于庙堂之上,像北京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不是政府部门就是事业单位,要不就是科研院所。而在今年新华社的两会相关气象采访中,居然看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墨迹天气创始人兼CEO金犁,畅谈天气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称“气象是经济发展的一把‘盐’, 放多放少能影响到炒好经济这盘菜。”

很多人可能认为,墨迹天气不就是一个提供天气预报的APP吗,什么时候与国民经济有了关系?看了新华社对金犁的采访才知道,这些看法都是老黄历了,作为一个历经十年创业,拥有5.5亿用户的创新型公司,墨迹早已不是原来概念中的互联网企业,而已经成功进化成一家人工智能驱动的气象企业,成为中国在气象领域诞生出的一家“新实体经济”的代表。

而墨迹天气从一家普通的互联网公司如何变为气象企业的历程,在整个互联网领域,也颇具借鉴性。

toC和toB两手抓

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最初主要是开发和运营墨迹天气这款免费的天气信息查询软件,凭借强势的运营能力,短短数年之间,墨迹天气已经在全球收获五亿多用户,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APP,并启动了上市进程。

和大多数依靠海量用户起家的互联网产品一样,墨迹天气最初的盈利模式是“免费+广告”模式,前几年中,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了绝大部分收入占比。

蜕变与进化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国家气象局宣布将向公众开放气象服务数据,希望此举能推动和广大的社会机构,更多的创业者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开拓中国气象产业的空间。市场需求充足,政府政策引导,让墨迹天气意识到,面向企业端提供气象服务,或许是墨迹天气的新方向。

也恰好是这一年,因为墨迹天气的巨大影响力,很多B端企业主动找上门要求与墨迹天气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比如一些饮料零售商,饮料销售情况与天气有关,气温上升,销量就会有明显提升,所以零售商希望能获取天气数据,为各省市的销量预测作参考。还有快递企业,像饿了么,曾经北京的一场降雨,就因配送资源方面造成的损失达百万级,它也希望墨迹天气可以提供专业气象数据服务为自己的配送运力实施动态调节。

于是,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了配送模型,该模型基于三大块数据而来:历史短时预报数据、历史外卖配送数据以及最新短时预报数据,基于该模型饿了么可制定未来2小时的配送计划,降低天气因素对外卖订单的损失。饿了么在墨迹天气的方案基础上,决定上下架“准时达”的节点,后来甚至直接在墨迹天气数据基础上实行了“自动赔付”。

在初期的试水过程中,墨迹天气认识到自身积累的数亿订阅不止是用户,而且是个巨大的数据宝库,而原来为了服务用户而在AI等领域进行的研发投入和积累的技术能力,也有了更大应用空间,从此,墨迹天气就从专注C端,开始向B端一路狂奔,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变为一家toC和toB两手抓的气象企业。

按照金犁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的说法,墨迹天气提供的气象服务中1-15天的“中长期预报”解决方案可用于农业、零售业,2小时内的“短时预报”可用于物流、电力等行业,以及航空、保险、汽车、智能家居等各行各业。“截止去年8月,墨迹天气已经拿下国内绝大多数外卖行业的气象服务订单。”

从2017年墨迹天气还与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合作,将用户每天上传的河北省行政区划的时景图像数据传送给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用于在雨雪、雾霾、内涝、冰雹、洪水、滑坡、倒塌等方面的防御预警工作,以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减少经济损失。

建立护城河

准确的说,金犁给墨迹天气的定位是这样的:一家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气象产品和服务的气象企业。

这不是因为墨迹天气有了一大批B端客户就从互联网企业变成了气象企业,而是因为墨迹天气的业务方向从根本上都是关于气象的,在研发上大部分的投入也都在气象上,而且产品也是切实解决的气象的问题。

互联网对墨迹天气来说是一个通道、载体和技术,但墨迹天气的核心还是气象,它基于海量的气象数据(专业数据+用户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大众用户提供App端的天气预报,研发出短时、时景、观云识天等产品,而面对B端则是提供基于气象的解决方案。

去年底,中国气象局主办的《中国气象报》发表过一篇总结性的重磅文章《改革开放40年气象现代化建设综述》,其中指出要“气象部门积极推动服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推动一批如墨迹天气等气象服务公司快速发展”,将墨迹天气定义为“气象服务企业”。在中国气象协会的成员划分中,也将墨迹天气归为“基于气象数据的气象服务公司“。

从互联网公司向气象企业的转型,为墨迹天气打开了向上的天花板并建立了护城河。这两者都对墨迹天气的发展性命攸关。

单靠立足于C端的免费广告模式实际上收入瓶颈比较明显,毕竟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求虽然高频,但在使用时长上不可能太久。但为企业或政府提供气象解决方案其营收增长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看不到天花板的,这是一个前沿领域,也是一片蓝海,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

2014 年的《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描绘了未来商业气象服务的广阔前景——“到2025 年,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 亿元”,墨迹天气可说是这个“气象千亿产业共同体”的一员。

而作为一个气象企业,在差异化竞争上可以获取的优势则更明显。因为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是十分血腥的,凭借其巨大的流量,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巨头的入侵会随时对创业公司形成碾压,但如果墨迹天气通过数据优势和技术领先在气象领域形成门槛的话,则很难被跨越。而相对于来自气象领域的竞争,墨迹天气又拥有互联网上的优势,这也起到护城河的作用。

人工智能成未来最大推动力

面对采访,金犁还透露了墨迹天气的一件秘密武器: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至少在气象领域,墨迹天气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金犁称,墨迹天气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占比高达15%。长期的技术投入和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让墨迹天气的短时预报可以达到公里级和分钟级的预报。也是这些技术支撑了墨迹天气成为气象企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从而服务于物流、航空等诸多行业,帮助他们极大的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达到环保与利益增长的平衡。

墨迹天气在“智慧气象”、“人工智能”一直在进行探索。去年墨迹天气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成立的墨迹天气智慧气象研究院,将在智慧气象、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层面进行战略合作,成立“智慧气象”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以及共同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有效提升气象服务技术及服务能力输出。2018年墨迹天气还与全球地理位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高清可视化气象云图,用户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全国未来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大数据上,墨迹天气与国内外专业的气象机构合作,每天可以获得500G量级的数据,除此之外我们还推出 “众包数据”模式来作为官方气象数据的补充,比如2012年墨迹天气上线的时景社区,每天约有数十万张时景照片上传,这样海量真实的气象数据图片可达到亿级,“众包数据”可以用来反哺传统气象数据,对气象大数据做精准化补充。

在技术上,墨迹天气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先技术应用到了数据分析上,可以实现分钟级公里级的短时预报,而墨迹天气大量用户每天对天气信息的反馈,经过机器识别校正后就可以更精确了解用户所在地的天气信息,让短时预报更加精准。

一个数据是,2018年,墨迹天气自主研发的模式预报准确率1到5天平均温度精确率高达90.12%,短时预报晴雨准确率超过90%,远高目前行业水平。

而天气+人工智能应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去年六月,墨迹天气升级了天气+AI功能,上线由墨迹AI黑科技专门针对天气生成的天气预报内容,这是国内首次将AI与天气场景结合产出的内容。天气+AI项目依托墨迹天气海量的气象数据数据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突破了技术上的局限,每天15000篇的内容撰写量,实现了其作为天气媒体内容的3000倍骤增,给平台带来了2-4%的时长增长。

希望能够与实体经济更深融入

金犁认为,虽然墨迹天气出身于互联网,但如果按照实体经济是人类通过财富、思想、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生产和流通的商业这一定义,墨迹天气的业务是通过所拥有海量气象数据和数据加工分析能力,以及AI、机器学习的技术,为企业提供气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业务发展中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流通,因此,墨迹天气在气象领域毋庸置疑是“新实体经济”的代表。

对于未来,金犁称,尽管墨迹天气属于气象千亿产业共同体”中的一员,自身发展迅猛,但由于气象商业是一个在国内新兴起的产业,技术和市场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墨迹天气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够加强气象人才,尤其是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探测、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方向的人才培养。

而作为一家气象企业创始人对两会的建言,金犁最大的愿望是国家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数据的开放力度,加强气象大数据跨部门应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威数据部门与气象企业的政企联合作用,把气象服务渗透在百姓生活中。

加大对气象数据的开放力度。这实际上并不是金犁一人的想法,在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委员冯民学也提出了“政企联合打造智慧气象大数据平台”的建议。气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如果未来能够实现通过技术改变气象,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