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致青春”,新浪因何长青?
2018-12-07 11:43:16
  • 0
  • 0
  • 0
  • 0

一眨眼,和搜狐、网易、腾讯一样,新浪已经20岁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20年不算太长,正是风华正茂,但对于人生来说,20年弹指一挥,又快的简直难以想象,不知不觉间,当年最早的一批新浪网用户,已是人到中年,此时再回顾新浪的20年,竟然很一些“致青春”的味道。

1998年,新浪从北京海淀万泉路小学后身的一个办公楼里起步时,我刚刚从外地的一所大学考到北京不久,当时瀛海威在1996年投放的“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广告牌仍在中关村竖立,但新浪网却成为我的上网第一站。

现在已经回忆不起当时是什么机缘使我打开新浪网,总之这种选择并不奇怪。因为新浪在当时并非籍籍无名之辈,虽然“新浪”两字诞生在1998年,但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创立,1996年就开通了Internet站点,1998年对世界杯的报道更是令四通利方名声大噪。在四通利方的BBS上,活跃着中国最早的一批精英网民。

那时候上网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网吧还很少,幸运的是我有一台电脑,在学生宿舍里拨电话首先需要预付费的211校园电话卡,然后再通过付费的163连接Internet......漫长的等待之后,接入新浪论坛,我最喜欢混迹的几个板块是IT业界论坛、金庸客栈、文化沙龙、电商论坛(版主),那一年间撰写了大批帖子,积累下一些些知名度,网友之间也会辩论,但只有“板砖”,没有约架。

那时候网民还很少,但却是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新浪论坛上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网友们经常线下聚会,陌生人围坐在长条桌边喝啤酒,高谈阔论,谈科技、谈企业、谈国家,话题毫不庸俗,人们却乐此不疲,当年的很多人都已经是今天公众人物或亿万富翁。

20年后回顾,新浪之所以能够久盛不衰,多次命运翻转,其社交基因和精英种子用户,早在20年前既已深种。

搜狐和网易当时与新浪三足鼎立,也很厉害,但各有所长,类似情景要弱不少。

2000年初,我进入毕业季,因为在IT业界论坛和电商论坛的一点影响力,我受邀加入新浪电子商务事业部,那时候北京刚刚出台新政策,新浪作为高科技企业是能够解决户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夹杂一些故事与事故,我最后还是离开,落籍一家央媒。

但与新浪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我依旧是新浪的铁杆用户,而且加入媒体之后又多了一重身份,我又成为较早专注报道中国互联网业的少部分记者之一,见证了不少可以写入历史的重要场景。

20年过去,新浪为什么能长青

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企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寿命短,百年老店在整体中所占比例极小,看东邻日本就知道了,它有数万家百年企业,其中几家经营时间甚至已经超过1000年。

在中国能够存活20年的互联网企业,都已算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必有其生存之道。

而新浪之所以能够长青至今,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浪从建立之初,就与中国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深度绑定,新浪不但是20年前中国新媒体的开拓者,而且在20年间,它能够不断实现自我颠覆与自我进化,在关键时刻每每都能做对抉择,同时也推动中国人的信息消费方式不断升级。

1996年,四通利方为自身的软件RichWin做了一个问与答的论坛,用以解答用户使用RichWin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种子种下之后,新浪的论坛文化迅速萌发,话题范围被拓展到各个领域。1998年法国世界杯,本来以论坛为主的四通利方主动发起对世界杯赛事的报道,创造流量奇迹,从此涉足“新闻传播”变得顺理成章,ICP模式在新浪开启。

之后20年间,推动新浪不断进化的社交与新闻两大基因,早在20年前就已经深种。

2000年,中国有三大门户在纳斯达克上市,都是要做ICP,但新浪却率先向极致运营进发,2001年,新浪首次用短信形式向用户推送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从此把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入口从传统媒体手中接了过来。

QQ与MSN及博客兴起之后,作为主要社交媒体阵地的BBS就开始衰落,新浪论坛也不可避免的走弱,但到2005年,新浪却通过新浪博客的推出实现逆袭。

新浪博客推出在“天时”上已经比较晚了,当时方兴东的博客中国在2002年就已经上线,并在2003年底成为全球中文第一博客网站,但新浪却采取了“名人战略”,通过开发名人博客成为中国最大的博客阅读入口。

2005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百度上市,从此三大门户主导中国互联网的时代开始结束,百度、腾讯、阿里巴巴BAT开始崛起,老三大在经过一番痛苦踌躇之后,分道扬镳,虽然内容仍是重点,但网易转攻游戏,搜狐押宝娱乐,新浪则通过博客的崛起延续了辉煌。

然后又是四年,2009年,在Twitter上线3年,饭否上线2年并被关闭之际,新浪再次后发出击,在当年8月份上线新浪微博,并通过与新浪博客类似的运营手段,几乎瞬间实现崛起,在中国互联网业掀起一股微博狂飙。

到今年,微博已经9岁,其间经历过全民刷微博的辉煌,受到过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业务的冲击,但到上周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微博仍能保持7000万的同比净增长。20年后,通过微博,新浪在中国互联网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制造影响力

20年间,三大门户被BAT超越具有历史必然性。在互联网的早期,人们的网络需求主要是信息消费,所以三大门户鼎盛,而当互联网变成社会基础设施,信息需求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三大门户自然也重要性降低。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新浪为何仍然能够保有江湖地位,才更值得深究。

虽然信息消费在网民的整体上网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却仍然是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的重要消费之一,足以撑起一家百年互联网老店。

关键是在信息消费这个基本盘上不能被入侵者颠覆,所以新浪要利用其在新闻和社交上的基因不断自我进化。

作为新浪现在最重要的产品,微博正是这两大基因的交汇点,它不但满足社交需求,更满足信息消费需求,尤其是后者,没有内容运营的多年积累,如果微博只重社交,说不定早就被微信消灭了。

事实上,20年来,历经多个产品,如果盘点新浪到底在做什么?最简单的答案应该是“制造影响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超载都已经是常态,信息消费的门槛很低,但通过信息制造出影响力,却是社会全体都在渴求的一种能力。

20年间,新浪不但通过制造影响力成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它使内容的价值被大大放大,使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找到了新的能力出口。

这才是新浪最大的社会价值。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