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将真正开始被更多用户认可的苹果的iPhone3GS终端、Google的Android 1.6系统看做是全球互联网巨头开始正式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开端,那么,今年正好9年。其实,除了像苹果、Google之外,国内互联网市场中的微博、豌豆荚等,也恰是诞生在9年前。

不能不说,2009年是一个神奇的开始,随着手机操作系统、硬件终端的开始成熟和推向更广大的用户群中,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应用开始涌现。而如果将2009年看做移动互联网的起点,那么,2009年微博的上线、2010年美团的上线、2011年微信的发布、2012年今日头条的诞生、2013年余额宝的推出、2014年马云口中的“珍珠港偷袭”、2015年滴滴和快的的合并、2016年微博市值一度超过 Twitter及至后来2017年达到200亿市值约为twitter两倍,以及同年抖音的上线、快手的转型迎来市场……,都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值得被记录在史册的重要节点。
那么,透过这些节点,我们能看到什么?在朝移动互联网转型或是孵化、二次崛起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应对能力和战略能力在考验着这些平台?我们又能从行业剧变中持续发展的公司看到怎样的未来成长性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几场大战
要说移动互联网的9年转型大考,其实还要从最初的PC端向移动端转型的摸索期说起。当时,智能手机其实还不够普及,手机流量也还是洛阳纸贵,因此,WAP版是当时包括地图、微博等平台或应用尝试移动端的外在形式。而当时,已经有了大战的苗头:高德对百度地图(2009年高德成为中国首款基于苹果应用的导航应用),新浪微博在2岁时迎来腾讯、网易两家兄弟诞下的微博小伙伴。

早期的微博
而更为历史铭记的,则是这样几场大战:千团大战、地图大战、视频大战、红包大战、资讯客户端大战、打车大战、外卖大战、千播大战、短视频大战。
这其中,尤以千团大战最为著名。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在这场旷世大战中剩者为王的美团,不仅“承包”了此后几年的用户手机团购生活,而且会在几年后卷入与饿了么的外卖大战。而像应用分发大战、新浪微博与腾讯、网易等微博产品的大战、资讯客户端大战等,则是很快分出了高下,更多的后来者重蹈拉手、窝窝团这样的覆辙,倒在了黎明前的血海里。
这其中,其实正是对互联网公司在朝移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应对能力和战略布局及落地执行能力的考验。像2013年7月百度斥资19亿美元买下的91无线,正是体现了当时百度在移动端转型过程中的焦虑。当然,当时看来91是一副好牌,因为身兼应用分发和手游两大热门领域,而事实却是,仅仅4年后,随着百度当时专为91无线设立的百度福州研发中心的停止运营,百度史上最大收购最终告败。而百度其实是移动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因为这家公司尽管布局很多,但是多以失败或是转手而告终。从91无线到爱奇艺到百度外卖等等,曾经李彦宏口中承诺要投200亿砸向O2O的百度,最终是以最大程度的剥离而惨败。
再从微博这一社交产品来看,仅仅是4年不到的时间,腾讯撤销微博事业部,网易微博与网易轻博客LOFTER进行整合,仅剩新浪微博一家独大。而这里微天下还记得2011年6月,网易CEO丁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有信心地表示,“我亲自挂帅做微博,而且我有这种信心可以比新浪做得好”。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一如当下P2P的爆雷潮,在最早的余额宝热浪中,谁也没有想到互联网金融这一被视为革命传统银行业的产业,会在今年遭此大劫。回看过去9年,其实互联网公司一直在经历着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大战之中,只是有的大战不是多么惨烈,有的则是你死我活或是让后来者自生自灭。
二次崛起
其实上面没有提到一个领域,那就是电商。这并不是说电商行业没有经历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考验。像在2001-2002这一被称为互联网第二春的特殊时期,当时依靠短信SP风生水起、大红大紫的网易和搜狐都开始涉足电商,其中当属网易动静更大,当时网易商城甚至据说被丁磊定为战略性项目,并且放置在网易首页顶部导航栏最黄金的位置,给予强大的流量入口支持。而且,在商城推出几个月后网易还入股了易趣,金额大概几十万美元级别。
不过,谁都没有料到的是,一场非典却意外成就了一家如今的电商一极——淘宝。关于淘宝和ebay易趣当年的大战就不再赘述。而在阿里敏锐的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手机淘宝就经过持续的迭代,终于迎来了新的阶段。然而,同样没有料到的是,养猪的丁胖对电商的野心不死,从赶上海淘潮的网易考拉到引领的精品电商网易严选,实现了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的电商战略二次崛起。而严选推出很长时间后,阿里才推出了淘宝心选。
更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在微信已经成气候之下,微博却通过聚焦社交媒体的定位和渠道下沉、垂直战略实现了二次崛起,让一度认为在微信势下已经式微的微博再度上位,并且如前文所述,在过去两年市值一路飙涨,以至于超越了微博在海外的鼻祖Twitter。这种二次崛起,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魅力所在。
这种二次崛起,往往正是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把脉,基于此,进行具体的创新应对和战略布局。像手机领域的华为,其实在安卓手机出现以前华为手机业务是不受内部重视的,因为不是华为的主营,而且最早的华为手机只是给运营商做做定制机,无论从销量方面还是口碑上都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华为在手机市场上的二次崛起。
下一个9年
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9年,红利是因为用户上网终端的质的变化,从PC端到移动端,带来的是整个上网方式、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交互方式等等的全面质变。腾讯的社交产品主角从QQ变成微信,就证明了这一点。今日头条的异军突起、小米以纯线上的思维方式迅速进入行业第一阵营,也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

2011年的微信
从2009-2018这第一个移动互联网9年的另一个特征是,一大批在PC互联网时代不曾拥有电脑设备、不曾上网或者说上网只能去网吧的“小镇青年”,开始了手机上网的信息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骤变。这种变化,带来的正是红利。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勃发正是如此。微博的渠道下沉战略也正是扣题精准,进而在促成微博二次崛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快手、拼多多的崛起,也是得益于底线城市互联网人群规模的快去扩大。
如果说已经过去的这9年考察的是互联网公司面对转型大潮时的判断力和决断力,那么未来9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格局初定,互联网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战略上的持久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网易严选走到线下和亚朵、途家等联手打造线下生活场景空间,百度在AI大潮中ALL IN AI和自动驾驶,其实都是在持续的转型,为下一个9年未雨绸缪。
无论BAT这样已经成型的平台型公司,还是TMD这几家新贵,以及网易、京东、微博这些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的公司,守住优势领域、面对新的市场机会适时出手固然重要,不盲目追“风口”可能更加可贵。上一个9年的经验已经证明,四面出击并不一定能获得最好的结果,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对于这一点,相信老牌互联网公司会比TMD有更深的体会。这种时间带来的沉淀,或许可以让它们在下一个9年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