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过的微博被“战略保存”了:碎片言论也成民族记忆
2019-05-17 15:32:39
  • 0
  • 0
  • 0
  • 0

很多个体和企业已经意识到留存网络财富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工作。但个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公司则有可能转型、合并甚至倒闭,都不是最合适的网络文化收藏者。但具有国家背景的国家图书馆则不一样。

保存网络上的民族记忆已刻不容缓

上周五, 也就是4月19日,一个特殊的互联网文化项目在北京发轫: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启动,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落户新浪。

又是文化,又是图书馆,这是一个乍听起来很小众的项目,但对于很多老网民来说,却恰好击中痛点,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那些他们担心最终会流失的、散落在互联网上的青春岁月,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安身之地。

比如以我而言,是20年前开始上网,当时正是青春年少,精力充沛,好奇心十足,又刚刚接触互联网,在新浪的金庸客栈、文化沙龙、IT业界论坛及其他网站的论坛等网络空间上撰写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具灵性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又记录着作者的青春往事,但20年后再看,却发现大部分内容已经消失不见。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文字保存在甲骨上、保存在竹简上、保存在纸上,只要“硬件”不毁,自己好好保存,总会流存下去。但自从文字信息化、网络化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你上传的内容是储藏在第三方的服务器上,如果第三方出了问题或者进行了处理,你的内容也就是随之消失了。

2000年左右,我在国内比较早的拥有了数码相机,因为不用胶片,随意拍摄,兴奋的游走于北京大街小巷,记录了上千张首都的人间百态,我建了一个网页,将它们上传到天津信息港,随传随删,但之后没多久天津信息港挂了,我的照片也全部消失了。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的一项福祉,其中进步之一,就是前所未有的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各种细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比如现在看宋朝历史,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主要来自官修的史书,而普通人的生活,最详尽的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了。但互联网则是活生生大的几乎没有边际的当代清明上河图。然而,由于网络内容的易逝性,我们的后代却又未必能够完整的看到这副清明上河图。

因此,保存网络上的民族记忆已是刻不容缓。

国家力量加入对网络信息的战略保存

很多个体和企业已经意识到留存网络财富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工作。但个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公司则有可能转型、合并甚至倒闭,都不是最合适的网络文化收藏者。但具有国家背景的国家图书馆则不一样。

为什么国家要参与到互联网信息保存中来?“战略”两个字是关键,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

其一,从大历史角度讲,互联网信息同样是人类文明和时代发展的记忆,公众普遍参与信息生产,使互联网信息能更客观的反映社会变迁,也更能体现事件发展的进程。民间记忆和官方记忆结合,从不同角度记录社会发展的全貌,二者都很有价值,可以说缺一不可。

其二,从国图业务角度讲,图书馆本身就肩负着收藏信息的职责,而信息载体随着时代发展一直在进化。就当代而言,互联网是最新出现的一种信息载体,自然也应该进入图书馆的收藏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截至2018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累计采集网站23000余个。图书馆自行收集,一方面是收藏范围有限,难免有所缺失,一方面是技术和硬件条件限制,必须有所取舍。但从长期来看,信息收藏的取舍是个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准的工作,而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尽量全面的收藏。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借助社会化的力量。

其三,从战略角度讲,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指出,要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大数据时代,数据是社会运转的基础之一,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任何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公众发布的信息同样是重要的数据,而且在人文和社会问题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国家图书馆启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正逢其时。

将微博信息纳入战略保存,反映出官方对信息价值的认可

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单靠国家图书馆一己之力是没有能力完成战略保存项目的。

事实上,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中,国家图书馆采取了开放战略,要与更多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互联网信息的社会化保存和服务。具体而言就是,只要在中国境内开展互联网业务、并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机构,均可申请成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共建主体。共建主体需确保其提供的信息数据完整、有效、安全,并拥有合法所有权、知识产权或已获得相应授权。

而在国内,首家成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的是新浪,在与国家图书馆的合作中,新浪全平台内容将都被纳入保存,这包括新浪网发布的新闻和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博文。

这个数字规模有多大:截至2018年12月,新浪网累计发布新闻超过2亿条、多媒体内容超过13亿,微博全站发布博文超过2000亿条、多媒体内容超过500亿。从内容存量就能看出,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其所承载的信息量甚至已经超过新浪网,这足以体现公众在记录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参与性和对内容的巨大贡献。

新浪成为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可谓实至名归。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从1998年起,新浪完整经历了中国网络媒体从门户网站到博客再到微博的进化,并在每个时期都处于领先。

新浪网积累的信息数据,其价值已不需讨论。而微博信息也纳入战略保存,则具有开创性。微博是个人人可以发布信息、可以参与传播的平台。个人视角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在此前是从未有过的,对国家图书馆而言,这是其信息保存体系中的增量信息,而且有内容全面、角度丰富、原生态的特点,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独特视角。

微博上的信息进入国家图书馆保存,也代表了官方对公众发布的信息的价值的认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在1998年就提出“两个舆论场”的问题,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一直在提升,国家对公众舆论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反复提到要“倾听民众声音”。将微博的信息纳入国家图书馆保存,也可以认为是打通两大舆论场的新尝试。首先将所有信息融于同一个体系之内,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发展的完整面貌,这或许是国家图书馆开展对互联网信息的保存的最大意义所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